手沖小教室:為什麼要悶蒸?

『悶蒸』是大家接觸手沖咖啡的時候,都會學到的名詞;指的是對濾杯內乾咖啡粉的第一次注水,也會強調儘量讓水充分浸溼咖啡粉,此時粉層理論上會膨脹起來,時間通常是30秒。

不過,在實際操作的過程,應該都會遇到不少疑問:要注多少水算是「充分浸溼」?怎麼有時候咖啡粉不會膨脹,粉層反而塌下去了?為什麼要30秒?不悶蒸對咖啡風味有什麼影響呢?

在此,我們依然回歸到物理化學的角度探討這件事。首先,烘焙完的咖啡豆,其細胞結構裡面是如同蜂巢般充滿許多孔洞,這些孔洞存放了咖啡的香氣物質與不斷排放的二氧化碳,等著被萃取出來。

當研磨完的咖啡粉接觸到熱水的一瞬間,孔洞內的二氧化碳會快速排放,我們可觀察到,注水時會產生許多泡沫,那就是二氧化碳與咖啡粉渣結合的現象。由於氣體往上跑,這些泡沫會堵塞在咖啡粉層的通道之中,阻止水流繼續往更深層的地方流動,其實是會妨礙後續萃取的。

因此聰明的人類就想出,先用少量的水浸濕咖啡粉,讓二氧化碳適當的排放出來,當粉層間的通道沒有氣體阻礙時,再進行下一階段的注水,就可順利的達到我們理想的萃取狀態。

綜合以上所述,我們也傾向將這樣浸濕咖啡粉為目的注水稱為「預浸」,而非「悶蒸」,會比較符合物理的解釋。而預浸的水量與時間,就不難想像了。為了要充分浸溼咖啡,至少會注入咖啡粉能夠吸收的水量(通常說1g的粉會吸收2g的水);而預浸的時間,則可透過觀察粉層排氣的狀況做取捨,以大部分氣體能排出,卻又不至於讓粉層塌陷的狀態為基準。

相信透過這樣解說,往後手沖遇到不同狀態的豆子,就能應付自如囉!

留言

熱門文章